在聚光灯下,我深吸一口气,目光穿过舞台,与观众充满期待的眼神相遇,我心中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。悠扬的聊斋俚曲曲调从我口中飘荡而出,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有了生命,在我喉间回旋,在我心中生长。这一刻,我终于能够自信从容地将这份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瑰宝,呈献给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几年前,我刚接触聊斋俚曲时,心中充满了不安。那独特的唱腔,如同险峻的山峰,让我难以攀登;那复杂的韵律,常让我迷失方向。面对一次次失败,我心生疑虑,自己能否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?然而,内心深处对聊斋俚曲的痴迷以及传承聊斋俚曲的责任感,一直鼓舞着我。
我开始沉浸在理论学习中。我阅读了大量书籍,从聊斋俚曲的起源到发展历程,从唱腔技巧到民俗文化,我试图从宏观角度去理解这门艺术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逐渐领悟到了俚曲的精髓,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。这些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,让我有了站在镜子前一遍遍练习的勇气和底气。
为了提升技艺,我拜访了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先生。在他家中,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音乐世界。蒲先生耐心示范,从气息控制到发音技巧,从节奏掌握到情感融入,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。在他指导下,那些曾经的困惑逐一解开,自信在我心中悄然生长。
与此同时,聊斋俚曲研究者陈玉琛先生为我开启了新的认知之门。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,他从聊斋俚曲中挖掘出深藏的文化密码。在他引领下,我开始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聊斋俚曲,把握其宏观精髓,我的演唱不再只是简单的歌词重复,而是能够将歌词中的意境和曲调中的情感完美结合。
带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,我参加了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。那里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地,充满了欢声笑语。我们围坐一堂,切磋唱腔,分享心得,共同克服困难。在排练室中,我从最初的生疏逐渐走向熟练,与聊斋俚曲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日益加深。
当演出机会来临时,我满怀信心地站在了舞台中央。熟悉的旋律响起,我全身心投入,演唱着动人的聊斋俚曲。每一个音符、每一句唱词,都蕴含着我一路走来的坚持和热爱。
在聊斋俚曲的传承道路上,我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现在的深入研究,这个过程虽然曲折,但正是对聊斋俚曲的热爱以及在学习中积累的信心,让我实现了自我超越。我相信,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,再冷门的“非遗”项目也能在当代舞台焕发光彩。我将带着这份信心,继续在聊斋俚曲传承的道路上前行,让这古老的曲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华美的乐章。

(本文系“信心的力量”主题征文 作者单位: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 赵姗姗)